《外汇理论》中国银行转向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
原标题:《外汇理论》中国银行转向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
某外媒周一(7月22日)发表报道称,金融的本质在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当下,具有明确信贷政策导向作用的再贷款、再贴现两大工具,应该发挥其不但能调总量,还能调结构的优势,让更多的小微企业、涉农经济体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
业内人士强调,在贷款利率下限已取消,银行对大型企业贷款利率存在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为保证收益,更多银行会转向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因此,加大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的灵活性,将为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发展提供最佳渠道。
他们并建议,鉴于目前商业银行已有余额高达2.4万亿元人民币的票据资产,若央行能将再贷款、再贴现提升为一个常规的流动性操作窗口,这对商业银行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将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博士郑联盛称:“一直以来,由于国内信贷结构的不合理性,使得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支持困难,制约了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有效转型。央行的再贴现、再贷款政策是改变这一困境的重要政策工具,具有积极的意义。”
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再贴现则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再贷款曾在中国货币政策史上充当过重要角色,一度担当提供基础货币的主力军,但为了适应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这一工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再贴现推出以来,一直发挥着促进结构调整、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相关的政策不断完善。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期,结构调整必然导致总量型的货币调控政策不能发挥导向作用。这种时候,具有明确信贷政策导向的再贷款、再贴现应该发挥出其特殊时期的特殊功效。
显然,央行已经在政策层面开始有所动作。7月初,国务院下发了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意见,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孙国峰也在新闻会上表示,央行将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引导作用,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增加“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资金来源。
央行并表示,今年以来,已通过再贴现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165亿元,并要求此额度定向用于小微企业和三农。
支持实体经济
再贷款、再贴现具备信贷政策导向作用,其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期的定向指引作用,能很好地发挥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目的,体现中国决策层经济结构转型的决心。
多位在基层的金融企业负责人也提到,以再贷款、再贴现形式从央行拿到的流动性成本较低,基层金融企业的积极性都很高,这些年的发展速度也很快。但由于受额度限制,实际的金融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他表示:“额度要是能高一些就好了。”
一位基层金融企业负责人就介绍,央行再贴现工具目前基本每个月都做,都是单张500万元以下的小票。但落实到该行头上,每个月也就2-3亿元水平,多数为小的个位数。在量的掌握方面,基本是从上至下分配的。
他介绍:“基本上是央行先确定每年的再贴额度,逐一分派至各央行区域管理机构,再由其分配给当地的机构。只针对直贴,不包括转贴。”
而且,再贴现对期限和票据签发人要求比较高。比如说会重点支持中小企业、三农,以及符合条件电票等,而对房地产、钢贸等行业有限制。
分析师们也指出,央行推出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准备金,目的就是调杠杆的结构,目前中小企业的负债率,也就是它的杠杆,是远低于大型企业的。如果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话,其实是鼓励银行增加中小企业的杠杆,但是要降低大型企业的贷款,降他们的杠杆。
里昂证券(CLSA)分析师陈磊指出:“但其中没有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商业银行,它的逐利性。因此还是无法刺激到满足中小企业对信贷的需求。”
尽管加大贷款向小微企业倾斜一直是近年来的政策力推方向,但由于这类经济实体的风险高,规模小而散,因此他们一直并未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对象,且最终获得的贷款利率也较高。
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则为更多的金融机构涌向小企业贷款创造了条件。央行就指出,此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将捉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
央行在新闻稿中称:“也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留出更大的空间,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
但仅仅在资金供给方做文章还不够。陈磊也指出,现在问题不是出现在资金供给方面,而是出现在需求面,中小企业对信贷的需求从2011年开始严重下滑。
她称:“中小企业目前对资金的需求严重萎缩。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国有企业让出市场,国退民进才是根本。”
郑联盛也表示,由于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的抵押资产少、信用风险大、经营费用高等问题,金融企业的内在服务动力相对不足,在政策和监管领域需要各相关当局出台适度的支持政策。
他说,“比如央行加大再贷款再贴现的支持力度,银监会可适度放宽金融机构在这些领域的存贷比限制,债券管理部门加快对专项金融债的审批等。”
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尽管目前量很小,但再贷款、再贴现所具有的价格优势,已让各家金融机构趋之若鹜。
业内人士就指出,目前仅商业银行的票据余额就高达2.4万亿,相当于2012年全年2.8万亿的基础货币投放量。若央行能在政策上加以引导,仅再贴现这一块的存量盘活,就是相当规模的资源再利用。
该人士表示:“商业银行也有缺钱的时候,货币市场可以满足银行自身短期流动性的调剂;但对于小微企业、三农的资金需求,以再贷款、再贴现形式从央行借出资金,成本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上述在基层工作的人士还指出:“再贴现的利率优势,对于推动小微企业、三农经济体对资金的需求,以及金融企业调整信贷结构都有帮助。”
当中央银行提供较低的再贷款、再贴现率的时候,商业银行发现从中央银行借钱比较划算,就会更多地申请。这样一来,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增加了,货币供应量自然也会增加。
一位上海的银行业管理层称:“而且,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的降低也会最终带动其他利率水平的下降,起到刺激投资和增值的作用。”
他也指出,再贷款、再贴现的主动权掌握在银行的手里,除非是央行明确将其设立成常规操作的窗口,并在利率上增加优势,否则,其必须投向小微企业、三农经济的政策导向,会制约商业银行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