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风险:人民币实际购买力不断增强 人民币互换国家正日益增多
原标题:外汇风险:人民币实际购买力不断增强 人民币互换国家正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签署人民币互换协议,一方面由于人民币的长期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是升值货币,实际购买力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
本周,中国央行分别与蒙古银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在北京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至此,参与人民币互换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7个,累计金额超过1.6万亿元人民币。
22日,中国央行与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在北京签署了中澳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300亿澳大利亚元,有效期三年。
21日,中国央行与蒙古银行在北京签署了中蒙双边本币互换补充协议,将互换规模由原来的50亿元人民币/1万亿图格里特扩大至100亿元人民币/2万亿图格里特。这距离双方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还不足一年。
张燕生说,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避免了双方贸易在结算时兑换成其他货币的成本和风险,对中澳、中蒙的双边贸易、金融、投资等领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中蒙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国已连续13年成为蒙古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据蒙古海关统计显示,2011年中蒙进出口总额63.3亿美元,占蒙古外贸总额的56%,同比增长84.3%。
蒙古国内蒙古商会会长刘巴特尔介绍,随着中国在蒙古的投资、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对人民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扩大本币互换规模,为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和个人创造力便利,也降低了兑汇成本和市场风险。
“双边贸易结算改用本国货币符合经济利益,降低对外部因素的依赖,也减少了由于第三国货币介入可能带来的损失和风险。”张燕生补充说。
对此,常年在蒙古的刘巴特尔深有体会,“眼下正是羊绒收购的季节,会有很多中国商人来收绒,对蒙古人民币存量需求也会增加。”
近年来,中国同其他国家进行货币互换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2年3月22日,中国分别与澳大利亚、土耳其、阿联酋、巴基斯坦等1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与蒙古、韩国、香港地区签署补充协议或续签协议,提高货币互换额度,累计金额超过1.6万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