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金融体系 中国需改革来改善信贷分配

来源:金鼎黄金时间:2015-07-02 10:15:12

原标题:重塑金融体系 中国需改革来改善信贷分配

中国信贷增长放缓,但杠杆率仍在上升,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现有金融体系主要是服从于旧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中国需重塑政府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通过改革来改善信贷分配。

7月1日,世界银行举行《中国经济简报》发布会,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司克礼(Karlis Smits)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中国央行的降准、降息并未拉动信贷增速的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仍然高企。中国需要进行综合性金融改革,更大程度依赖市场力量来优化资本配置。

尽管政府出台多项降低融资成本的政策,但总体信贷刺激减弱,社会总融资量增速持续下降,同时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央行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平均名义贷款利率为6.78%,仅比前一季度下降0.15个百分点,价格调整后的实际利率仍居历史高位。

信贷增长放缓的同时,中国的杠杆率仍在上升。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与地方政府杠杆迅速增加,导致偿债能力下降。世行称,多国经验表明,信贷繁荣可以刺激经济活动,但杠杆率迅速升高会对公司和居民行为产生长期影响,导致随后经济增长低于长期增长趋势——信贷繁荣结束后平均会降低2.2个百分点。

“向‘新常态’过度需要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从而在降杠杆的过程中保持经济增长。” 司克礼称,中国信贷增速有所放缓,但如不进行根本性改革,现行金融体系将不足以减轻信贷错配与风险累积,无法实现信贷资源的合理分配。

世行指出,中国金融体系效率偏低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通过行政控制、价格控制、担保、信贷指标、广泛控股和参股金融机构,以及干预监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干预资源的配置。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宏观金融政策促进信贷以低成本大量流向了政府重点支持的行业,受到眷顾的借款者获得廉价资本,导致了投资的浪费、产能过剩、以及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无所不在的隐形担保,则加剧了中国信贷配置的扭曲。

二是,中国政府正式拥有 65%的商业银行资产,实质上控制的资产远远超过这一比例。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对银行施加控制,政府负责任命和解聘董事会成员和高管人员,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仍然具有行政级别,这种普遍错位导致政府所有者与监管者的角色冲突。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虽然重组已经十年有余,但信贷决策仍然主要依据隐性担保和抵押,而不是借款人自身的资信和创造现金流的能力。放贷的决定也经常遵循某种“政治上的排序”,而不完全是商业化的考虑。

三是,由于中国财政政策的扭曲,导致金融体系承担大量的准财政功能。地方政府收入和支出的结构性错配,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融资平台大量举债。当前,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框架的建立,有助于收紧预算约束和加强财务纪律。

世行认为,中国分业监管的框架已不适应金融集团的不断涌现以及银行、保险、证券之间层出不穷的业务交叉,已经导致各种集合投资监管宽严不一,对金融集团监管出现真空,也给宏观审慎监管带来挑战。

“中国改变各种扭曲激励与不良治理结构,需要根本性地重塑政府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世行称,如果政府采取措施增强市场的竞争性,改善投资环境,并减少政府管理的“红印章”,将有助于把信贷资源分配给具有较高增长潜力的部门。

世行建议,中国政府应将重点从直接干预和控制,转型着重实施具有支持性的宏观金融政策,大力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加快完成滞后的基础法律建设,以及实行更有效的竞争政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不应继续承担政策性任务,类似职能应转移到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政策性银行。

对于国有控股金融机构,世行表示,应使其股权更加多元化,让其能够按照商业化原则来运作,以便让市场在信贷资源配置上发挥决定性作用。

降低国有控股银行的股权仍然具有政治敏感性,并且可能遭遇利益集团的阻力。因此,世行指出,一个增加民营资本在金融体系参与程度的选择方案是,放松对准入的限制,并可以先选择一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作为退出试点。

“要想加强监管者这一关键职能,政府需要重新界定所有者职能。“世行称,金融监管机构应该从任何与其法定目标冲突的职能中解脱出来,专注于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健,确保公平竞争。

因此,世行建议,政府应该逐步降低在金融机构的股份比例,并尽可能减少对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的干预。同时,应该尽快厘清监管机构的任务和责任,以便将监管真空和任务重叠减少到最低程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