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过高抑制银行资本充足率

来源:金鼎黄金时间:2014-06-18 16:50:02

原标题: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过高抑制银行资本充足率

预期损失是银行出于自身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对未来一年或若干年可能损失的估计。根据资本、风险、利润平衡的目标,自主地分散、转嫁、缓释乃至接受风险,并根据预期损失金额大小提取相应的准备金,既是银行差异化经营和差异化风险偏好的体现, 又是调整资本结构的手段。内部评级法的深入实施必然要求实施差异化的准备金制度,而过高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水平不利于预期损失在银行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在保证审慎的前提下,让银行提取与预期损失金额相匹配的准备金,让释放出的部分超额贷款损失准备直接进入核心资本,整体上有利于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也有利于促进内部评级成果在风险管理中的深入应用。

预期损失和资本总量的监管逻辑

“巴塞尔资本协议II”规定,信用风险标准法下,一般准备金可以包括在二级资本中,但是不能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1.25%。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下,除了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和股权风险暴露之外,银行必须比较预期损失总额和合格准备金总额。如果前者超过后者,银行必须在资本中扣除二者之差;如果前者小于后者,银行可将差额部分计入二级资本,但最多不可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0.6%。合格准备金被定义为内部评级法下风险暴露的各项准备金之和,包括专项准备、部分冲销、资产组合的一般准备金,如国别风险准备金或一般准备金,还包括违约资产的折扣。“巴塞尔资本协议III”进一步明确,为了应对已确定的特定资产或已知负债的恶化,无论是单项评估还是组合评估,得出的准备金都不能作为合格的二级资本,但没有改变标准法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1.25%作为一般准备金纳入二级资本的上限,以及内评法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0.6%作为合格准备金总额超过预期损失部分纳入二级资本上限的相关规定。

上述监管要求表明,银行资产的预期损失总额会根据市场变化、信贷策略的变化或风险参数的变化而变化,年度之间准备金余额与预期损失总额之间的盈余或缺口都会引起资本总量的变化。出于审慎监管的目的,“准备金缺口”部分需要扣减资本来补足,而“准备金盈余”纳入银行二级资本则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与绝大多数国家的银行不同,我国银行业实施严格的拨备制度。2011年5月,银监会在《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中要求银行的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财政部在《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管理办法》中对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及贷款总拨备率的定义进行了明确规定。就拨备如何纳入资本总量的问题,银监会在《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本办法(试行)》)中引入了超额贷款损失准备的概念。“银行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二级资本,但不能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1.25%。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被定义为实际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超过贷款损失准备最低要求的部分,而贷款损失准备最低要求指100%拨备覆盖率对应的贷款损失准备和应计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两者中较大的。而对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商业银行,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计入二级资本的数量不得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0.6%。超额贷款损失准备是银行实际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超过预期损失的部分。”可以预见,内部评级法实施后,银行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和预期损失的绝对变化及两者的相对变化对于银行资本总量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与银行资本总量的关系

为了说明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如何对银行资本总量产生影响,我们尝试从不良贷款和预期损失的关系、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和不良贷款的关系、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和预期损失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不良贷款和预期损失的关系

预期损失是对未来一个年度贷款(资产)损失的衡量,实施内部评级法后,未来一年正常及存量、新增不良贷款的变化幅度可以转换为未来一年贷款预期损失的增加或减少。为了更加清晰地说明两者关系,假设2012年年末五家大型银行预期损失总额与不良贷款余额相同,预计2013年预期损失增加100亿元,并假设2013年年末贷款减值准备保持2012年年末水平不变,按照《资本办法(试行)》的规则,估算出可以纳入二级资本的上限和无法纳入二级资本的金额,如表1所示。

由于年报中无法区分出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表1中①以五行2012年年末全部风险加权资产的90%估计为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五行风险加权资产总额为2012年年报披露数据;②为2012年年末五行不良贷款余额各增加100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为2012年年报披露数据;③为估计的2013年年末贷款减值准备余额超过预期损失总额部分,②和③之和为估计的2013年贷款减值准备余额;④为①乘以0.6%;⑤为③减去④。

表2中①以五行2013年年末全部风险加权资产的90%估计为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五行风险加权资产总额为2013年年报披露数据;②为①乘以0.6%;③的数字来自2013年年报披露;④以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全部计入二级资本为目标,计算出的最佳预期损失总额,否则会出现部分贷款减值准备无法计入二级资本;⑤为④减去2013年年末五行不良贷款余额。

基于2013年年末数据进行的估算,假设实施权重法的资产均会实施内部评级法,纳入内部评级法的覆盖范围。事实上,将实施权重法的资产全部纳入内部评级法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并非全部实施内部评级法的资产都可以纳入内部评级法的覆盖范围。总体上,预计实施内部评级法后五行风险加权资产会比实施权重法有一定程度下降,实际可以纳入二级资本的上限可能会少于表2中②的估计,由此导致不良贷款与预期损失之间差距可能高于表2中⑤的估算。

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和不良贷款的关系

前瞻性地看待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和不良贷款的关系会发现存在三种可能。一是2013年年末不良贷款增速超过贷款减值准备增速,与2012年年末相比,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余额出现下降;二是不良贷款增速与贷款减值准备增速基本相同,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余额基本稳定;三是不良贷款增速低于贷款损失准备增速,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上升。上述三种情况都会对并行期内资本底线水平造成影响。

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和预期损失的关系

如何保持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和预期损失总额两者的合理水平,这是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银行进行资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更清楚地阐述过高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对资本的不利影响,笔者假设了以下两种典型情形。

情形1:在实施起点,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计入二级资本的数量未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0.6%。在这个前提下,一方面,如果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和预期损失同方向变化,但变化速度不一样,产生的结果也会不一样。变化之后如果仍未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0.6%,前者增速快于后者对提高资本总量有积极作用,反之,则有消极作用。变化之后如果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0.6%被突破,则会出现部分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被剔除出二级资本,反而会降低资本充足水平。另一方面,如果两者反方向变化,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增加,预期损失减少,或者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减少,预期损失增加。无论变化速度是否相同,对资本总量的影响还是要看超过预期损失部分是否仍在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0.6%以内。

情形2:在实施起点,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计入二级资本的数量已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0.6%。在这个前提下,预期损失减少会导致局面恶化。当预期损失增加使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计入二级资本的数量由“超过”变得“未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0.6%,反而有利于银行提高资本充足水平。预期损失虽然增加,但仍未改变“超过”的状况,一部分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不能纳入二级资本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因此,在情形2下银行有控制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增幅的内在动力,不能让其增幅仍快于预期损失的增幅。否则,部分超额损失准备无法纳入二级资本的情况就会不断恶化。

内部评级法覆盖资产比率对资本充足率的双重影响

内部评级法覆盖资产的比率会对超额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分割造成影响,同时对资本底线的计算也有影响,可以说对资本充足水平有双重影响。

根据《资本办法(试行)》及相关补充规定,申请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银行提交申请时,内评法的资产覆盖比率不能低于50%,三年内要求达到80%。同时,“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原则上应根据内部评级法和权重法对应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比例分配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对不可分割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再按照内部评级法和权重法所对应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比例进行分配”。鉴于权重法下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和内评法下超额贷款损失准备概念内涵完全不同,随着内部评级法覆盖比率由50%逐渐提升,能纳入的二级资本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情况变得非常复杂。以不良贷款为例,权重法下根据分类结果计提损失准备。内评法下不良贷款(这里作为违约贷款处理)的预期损失是内部估计的最佳损失率乘以风险暴露金额。权重法下和内评法下,同一债务人同一笔债项计提的损失准备和预期损失金额的大小需要进行个案分析,银行全部的不良贷款中属于权重法覆盖或内部评级法覆盖,以及其对超额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无法一概而论。以正常贷款为例,由权重法覆盖变为内评法覆盖时,预期损失金额的变化来源于以下几种情况:违约概率或违约损失率分别变化;两者同时变化;预期损失率不变,但违约暴露金额变化等。预期损失金额变化的发生还伴随着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增加,因此,纳入内部评级法覆盖资产后,预期损失金额的变化既影响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又影响风险加权资产总额。

在并行期内“资本底线”的约束使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对资本的影响更为复杂化。监管机构批准实施内部评级法后,并行期至少三年,而并行期内资本底限对资本充足水平的变化有相当程度的约束作用。资本底限是以信用风险权重法、市场风险标准法、操作风险标准法为基准计算出的资本要求。之所以称为资本底限是考虑到,一般而言,作为底限计算出的资本要求高于资本计量高级方法下计算出的资本要求,因此要把多出的资本部分对应的风险加权资产加回到高级方法下计算资本充足率的风险加权资产中。

进入并行期不同年份以及随着内部评级法覆盖资产比率的不断扩大,高级方法下(包括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对资本充足水平的影响也会逐步增大。但是如果年度之间两种方法下(权重法和内评法)超额贷款损失准备金额发生剧烈变化,对资本的影响将变得难以预测。

适当审慎的贷款损失准备要求有利于银行进行资本管理

审慎的准备金要求使银行抵御不良贷款增加的能力大为增强,但过于审慎就会造成“逆向激励”。不排除有些银行由于资产结构原因或贷款风险分类的原因,在权重法下可以纳入二级资本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多于在内部评级法下可以纳入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实施内评法后导致资本充足率显著下降,这种结果会抑制银行主动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意愿。

基于内部评级结果产生的预期损失金额应该是银行客观度量风险的结果,实践中很可能出现预期损失相对小、不良贷款却较多,或预期损失相对大、不良贷款却较少的情况。这时基于预期损失金额并保持合理审慎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水平是银行调整二级资本总量的工具,也成为市场判断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指标。过高的贷款损失准备要求,极大地限制了银行根据市场变化、风险管理的偏好及能力调整准备金水平的行为,也使得银行根据资本总量和风险加权资产的变化进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实践中,很容易诱发银行为了保证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全部纳入二级资本,人为调整预期损失水平,造成资本和风险的内在联系被切断,背离了新协议“资本敏感地反映风险”的理念。

过于审慎的贷款损失准备要求还直接影响了银行的利润,最终影响了银行资本的结构。与巴塞尔委员会的监管规则相比较,我国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银行未来将面临高准备金和高资本要求的双重监管压力,不利于国际竞争。保持一个既相对审慎又有差异化的贷款损失准备水平,有利于将一部分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变为利润进入核心资本,提高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