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队伍创建独有信贷文化
原标题:信贷队伍创建独有信贷文化
四年前,省农信社小额信贷技术员黄鹏云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加入农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称农信社)成为了一名小额信贷技术员,截至目前,他已发放贷款480笔,合计960万元,惠及200多户农民。
2008年,省农信社着手培养了一支300名大学生小额信贷技术员队伍。如今,这支队伍已达500人。黄鹏云正是其中一员。
这支队伍不像业内通称的“信贷员”,而被称为“小额信贷技术员”,是因为他们不仅做信贷业务,还要向农户传授一些农业技术和知识。他们被农民亲切地唤为“小鹅”。
“农信社这种模式很难复制。”很多业内人士表示,因为很多金融机构基于商业利益考虑,并不愿意从现有资源中切出一块,并建立一支相对独立的专属队伍去开拓农户贷款业务。
记者获悉,截至目前,这支队伍已经发放贷款80多亿元,帮扶25.6万户农民,他们以真诚服务照亮了千万农民的致富之路。
切切实实为农民办事
谈起小额信贷,黄鹏云说,“看着农民增收,心里有一种成就感。”在他的帮助下,儋州农户李兴镐今年收入达到了11万元。
农户李兴镐如今已是黄鹏云的长期客户。四年前,李兴镐种植的甘蔗、豆角取得一定效益后,想扩大甘蔗种植规模,可是资金问题难以解决。正为资金头痛的李兴镐幸运地遇到小额信贷技术员黄鹏云到村,经过沟通和考察后,李兴镐没用抵押,通过5户联保的方式,7天后顺利拿到了贷款。
尝到贷款增收的甜头,李兴镐每年按时还贷,并续贷2万元。今年,他家的甘蔗产量达到260吨,黑皮冬瓜也获得了丰收,收入达到了11万元。
毕业后放弃广东工作回到家乡成为信贷员的乐东小伙黎吉宝的小额信贷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他在乐东一带备受当地农户的赞誉。因为他不仅仅改变了当地渔民的收入状况,还改变了他们多年来被迫选择高利贷的无奈境地。
据介绍,多年来,乐东九所镇望楼港一带渔民需要资金购买渔网时都不得不选择高利贷,而渔民每贷款1万元,每个月需要支付的利息多达400元至500元,长期以来,渔民收入根本得不到提高。
黎吉宝了解了渔民起情况后,带着小额信贷政策迅速与渔民对接,成功帮助渔民申请到了贷款发展生产。如今整个望楼港群众每年货款金额达到100万元。
由于渔民信用好,还贷及时,望楼港渔民生产状况改变的同时,基本上不再借高利贷了。
乐东创新妇女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石世姨在小额信贷技术员的帮助下也致了富。
成立于2009年的乐东创新妇女哈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专业生产哈密瓜、黄瓜,合作社有社员100多农户。据了解,该合作社从2009年获得省农信社贷款扶持以来,已经累计获得贷款2600余万元。
今年省农信社对合作社的贷款额度是600万元,石世姨高兴的盘算着:“每种植1亩哈密瓜农户可挣1万多元、一块地每年可以种2至3次的哈密瓜,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每年挣的少的都有10多万元……”
打造全新信贷文化
2008年起,省农信社引入并改造了格莱珉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经过5年时间探索,省农信社不仅创立了自己的小额信贷品牌“一小通”,还创造性地建立了这支全新的大学生信贷员队伍。
伴随着小额信贷的累累硕果,省农信社也逐步形成了专属信贷文化。
“我们这支队伍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不喝客户一口水、不抽客户一支烟、不拿客户一分钱"。”省农信社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小额信贷技术员不仅做信贷业务,还要向农户传授一些农业技术和知识。只有农民赚到了钱,才能保证正常还贷。
因此,小额信贷技术员要做到“给农民放款,教农民技术,帮农民经营,促农民增收,保农民还款。”而这正是省农信社信贷工作最独特之处:考核机制和薪酬体制自成一体。
这被省农信社自己概括为“把工资发放权交给信贷员”,即小额信贷技术员的收入由发展业务多少及风险大小决定。
根据薪酬机制,信贷员每月的绩效工资当月只发放一半,另一半作为赔偿准备金存储在专户上,如其负责的贷款出现坏账等损失,则须用这部分准备金赔偿给省农信社。
这样将风控和信贷员的收入挂钩,将原本细碎的风控责任中的主要部分委托给信贷员。
同时,省农信社对信贷员只考核贷款,不考核存款,让信贷员主要精力用于拓展新的贷款客户,提高贷款覆盖率上。
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小额信贷员的主动性,提升了为农民放贷的责任心,也很好地增进了农民对信贷员的信任感,“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走访贷款户,调查、放贷、回访……其余时间就下乡做业务宣传,看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农民平时没有接触到。”一些小额信贷技术员说,进行实地调查的时候,还帮农民干干活儿。